写教案是每位老师必备的技能,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好课堂的思路,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,老师务必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,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教学论教案推荐5篇,感谢您的参阅。
语文教学论教案篇1
?预习要求】
1.读一读,写一写: 恬静、 凝重 、播种、 种苗、 惬意、 湛蓝、
前赴后继、锲而不舍 、蔚为壮观 、锲而不舍
2.写出近义词:凝重( ) 恬静( )惬意( )平添( )
3.理解下列词语:前赴后继、锲而不舍 、蔚为壮观 、锲而不舍
4.读课文,要求读正确。(读准字音、读通句子、不添字、不漏字、不倒字)。把读得不顺畅的句子、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。
5.根据要求摘录下列语句,想想一年四季的大海都有什么特点?
冬天的海浪:
春天的海水:
夏天的海面:
秋天的海水:
家庭作业
第一课时
1.抄写词语两遍。
2.熟读课文。
3.仿照例句写话。
例句:烟台的海,是一幅画,是一道广阔的背景,是一座壮丽的舞台。
( 夏晚的夜空),是( ),是( ),是( )。
( ),是( ),是( ),是( )。
第二课时
基础题
1.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。
2.课文以总分总的顺序描述了烟台的海冬天( ),春天( ),夏天( ),秋天( ),以及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( ),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。
3.请积累文中描写人的语句,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冬天的游客:
春天的渔民:
夏天的游人:
秋天的渔家:
这样写的好处:
选择题
1.请你当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。
2.观察我们的学校,选择校园一个季节的景色选词写下来。(春意盎然 破土而出 烈日当空 追逐嬉戏 郁郁葱葱 秋风送爽 寒风凛冽 阳光明媚)
语文教学论教案篇2
教学要求
1.认识“找、生”等12个生字,会写“生、里、果”3个字。认识2个偏旁“夕”“母”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。
3.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,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。
教学重难点
1.识字写字,朗读感悟。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。
2.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。
教学准备
1.花生实物、电脑多媒体课件、视频展示台。
2.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、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。
教学时数
两课时
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趣味揭题:
(出示花生实物)小朋友们看,这是什么?(学习“生”字)
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,不但我们爱吃,连小松鼠也爱吃呢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──《小松鼠找花生》
看到这个课题,你想知道些什么?
二、初读课文,识记生字:
1.学生看多媒体动画,教师范读全文。
2.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,遇到生字多读几遍,注意读准字音。
3.学习生字
(1)(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)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哪些字?(指名说说)
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?(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)
(2)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。注意读准“找、种、生”。
(3)学习新偏旁“夕”和“母”
(4)小组合作记字形,指名说“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?”
4.巩固字词
(1)同桌互助,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。
(2)在“识字迷宫”里认读生字(课件演示)
(3)游戏:开火车找朋友
三、写字指导:“生、里、果”
1.教师范写生字,学生注意观察,找准关键笔画。
2.学生互相交流,怎样写好这三个字?
3.学生临写后互评,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。
第二课时
一、复习巩固:
1.开火车读词卡。
2.听写生字。
二、整体感知,朗读感悟:
1.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,标出自然段。
2.思考: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?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?(1-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,3-5段写了图2的内容)
3.学习1-2自然段
(1)自读1自然段,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?
(2)看图,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?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?(鲜艳)
理解“鲜艳”就是颜色明亮好看。
(3)思维拓展: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?(五星红旗、漂亮的衣服、五彩的贝壳等)
(4)读好句子:“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,在阳光下格外鲜艳。”
(5)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,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?
(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。)
点拨:“这是什么花呀?”要突出问话的语气。“花生可好吃
啦!”要突出感叹的语气,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。
4.学习3-5自然段
(1)引读3.4段: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,它是怎么做的呢?
(学生读: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,看看结花生了没有?)
结果怎么样?(学生读:“它等啊,等啊,等到花都落光了,也没看见一个花生。”)
(2)朗读指导:小松鼠没看见花生,心里觉得怎样?(很奇怪,也很失望)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?(指名再读:“它等啊,等啊,等到花都落光了,也没看见一个花生。”)
(3)引导置疑:如果你是小松鼠,此时你有什么问题?
(电脑出示:“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?”读出疑问语气。)
点拨: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,这叫“自言自语”。
(4)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。(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。)
(5)思维拓展:通过课前预习,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,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?(藕、土豆、山芋、萝卜、地瓜、番薯)
(对答得正确的学生奖以花生)
5.有感情地朗读全文。
三、实践活动:
续编故事《花生找到了》
1.讨论: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?它是怎样找到的?
(去问鼹鼠、自己上网查资料、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)
2.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?
(和鼹鼠一起吃、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)
3.点拨: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,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,怎么说的。
4.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。
5.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。
6.集体评价(普通话是否正确、语言是否流利、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)
语文教学论教案篇3
第一课时
一、谈话导课
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,同学们这是什么?
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,这优势什么呢?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?
教师总结:
"这跟绳子扯的再远,也离不开这个"头".这就形成了这个"中国结".
板书课题:中国结
二、 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。
1、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,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。
2、思考: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?
三、 细读课文,交流品读。
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,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。
默读二、三段,
思考:你喜欢中国结吗?为什么?
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?
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,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。
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,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,全班互相交流。
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。
指导朗读,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,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,声音响亮。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。
过渡:
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?它还代表着中国心,饱含这中国情.
自由读第四自然段
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"头"的。
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,有一种怎样的感情?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?
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。
四、 总结:
根据板书,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?
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.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,
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?
五、 作业:
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。
教学后记:
第二课时
一、导入揭题
1、你喜欢的中国结,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回忆一下,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? ?
2、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?
[板书课文标题]
播放课文录音。
二、重新认识全文
1、速读课文,找出你喜欢的句子,并用笔画下来?
2、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? ??
3、小组研究:
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?
4、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,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。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??
三、总结全文
1. 再读全文: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。
2. 纵观全文,说一说:
中国结代表了什么?
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。
四、学习本课的生字词
1、学习生词
a、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?
b、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
叹为观止
憧憬
2学习写本课生字。
a、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。
b、读字组词。观察字形,想一想: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?
c、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,模仿写。
d、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,进行评价?
五、课堂小结
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?
教学后记:
语文教学论教案篇4
教学目标:
1.学习将句子、一段话写具体,掌握“写具体”的一般方法。
2.写好钢笔字,注意整体布局。
3.培养学生养成向生活学习、书本学习的好习惯,做一个有心人。
教学重.难点:
将句子、一段话写具体,学会写具体的方法。
写好钢笔字,注意整体布局。
教学准备:
1. 多媒体课件。
2. 积累的描写优美景色的好词佳句。
3. 班里写字出色的孩子。
预习
1. 留心家乡的一处景物,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。
2. 阅读描写景物的优作,积累优美的句子。
课时安排:3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教学“语文与生活”
1.学习把句子写具体。
(1)谈话导入
(2)爸爸看到小芳习作中的一句话:“大海很大很大”说她写得不具体,后来小芳在爸爸指导下说:大海真大,一眼望不到边。
(4)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,也能写得具体?
2.读这部分的句子,想想每句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,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。
(1)学生试着补写句子。
上海的金茂大厦可真高哇,_______
早晨的雾可真大呀,____________
小溪里的水清得很,____________
教室里静悄悄的,______________
3. 学生分组交流填写的内容。
4.完成巩固练习。
天安门广场上人真多啊,_________
这棵松树站得笔直笔直的,_______
运动员跑得好快呀,_____________
2.模仿写法,迁移运用
(1)学生读《莫高窟》一文中的相关内容,感受文章是怎样把莫高窟的彩塑、壁画写具体。
(2)指名交流
(3)小结方法
(4)练习写家乡的自然景物,将它写具体。
(5)交流片段
二、写好钢笔字
1.指导。
(1)指读题目,明确练习要求。
(2)朗读这段话。
(3) 观察书写格式,字之间的间距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。
(4) 说说这句话中,哪些字需要注意结构布局。
2.练习。
(1)学生练习描红。
(2)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。
(3)学生仿写。要求一气呵成,注意行款布局。
3.反馈。
一、教学“语文与生活”
1.学习把句子写具体。
(1)谈话引入话题
(2)引导学生讨论: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,也能写得具体? 大海真大,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: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,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、生动、准确。
2.巡视指导。
3.评价激励,填写的内容只要能扣住中心词就行,鼓励多种填法。
4.巩固练习,教会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。
5.组织学生讨论《莫高窟》一文中的相关内容,学习怎样将句子写得更具体。
6.激发学生回忆家乡一处美丽的自然景物,先说说留下的总体印象,然后围绕中心具体描述,用上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。
反馈评价。
二、写好钢笔字
1.明确练习要求。
2. 指明这段话选自《莫高窟》。
3.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,字与字之间、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。
教师重点指导“尊、彩塑、智慧”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。
4.巡视指导,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。
5.展示优作,鼓励争先。
对于写的不好的指导纠正,强化训练。
作业:
1.《一课一练》中的相关练习。
2.片段练习:将校园内的一处景物写具体。
语文教学论教案篇5
教学目标
知识与能力:
1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,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,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。
2、品评小说的语言,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。
过程与方法:
1、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,幽默机智。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,如人物的心理描写、悬念的运用、情节的安排等方面。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,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,分析人物的语言、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。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。
2、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,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,应创设情境,激活学生思维,主动质疑问难,合作探究以释疑,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。
情感态度价值观:
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 __的金钱关系,提高道德观念。
教学重点
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,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。
教学难点
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。
课时安排
1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激情导入
同学们!前几年,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《流浪歌》,大家想听吗?
(播放歌曲)
歌听完了,可一个愁苦、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,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,是啊!家是温馨的港湾,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!可有这样一个浪子,在外流浪多年,当家人遇到他时,不但不接受他,反而还骂他,什么原因呢?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?
这个故事说它远,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,说它近,它就在我们眼前,请大家打开课本,这个故事的名字叫《我的叔叔于勒》。
二、检查预习
1.读准生字音。(幻灯片出示生字)
2.作者介绍
莫泊桑(1850—1893)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。
1880年完成了《羊脂球》的创作,轰动了法国文坛。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。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,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,尤其是短篇小说,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。长篇有《一生》、《漂亮朋友》等,中短篇有《菲菲小姐》、《项链》、《我的叔叔于勒》等。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,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。
3.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。(幻灯片出示题目)
三、研读细节——“称呼”
1、请同学们阅读课文,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,包括怎么称呼他,怎么说他的?
学生找,教师板书:
全家的希望
全家的恐怖(坏蛋、流氓、无赖)
正直的人、有良心的人
好心的于勒、有办法的人
这个家伙,这个贼、这个流氓
我的叔叔,父亲的弟弟,我的亲叔叔
2、学生讨论:
请同学大致分分类,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?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?按时间顺序。
3、明确:
占钱——赶
赔钱——盼
有钱——赞
没钱——躲
4、教师小结情节。
盼于勒——赞于勒——见于勒——躲于勒
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:十年思盼,天涯咫尺,同胞好似摇钱树;一朝相逢,咫尺天涯,骨肉恰如陌路人。这家人盼于勒,盼了十年,希望与日俱增,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,明明远在天边,却如近在眼前,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,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。一朝相逢,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,他们失望沮丧,本是同根生,相逢就是不相认,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,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,这一切因为什么?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。请同学们来拟。(出示对联)
5、学生试拟横批,明确文章主题。
参考:人不如钱/金钱至上/世态炎凉
四、深入探究——“人物形象”
1、教师提问: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?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?
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:
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,不接着写于勒,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,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。
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,吞吞吐吐地说:“你疯了!既然你知道不是他,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?”母亲回来了。我看出她在哆嗦。她很快地说:“我想就是他。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。……”
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,说:“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,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。……”
④“我心里默念道:‘这是我的叔叔,父亲的弟弟,我的亲叔叔。”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?为什么重复写?这表现“我”的什么心理?
2、学生明确:“我”、菲利普、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,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,让学生明确:
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,他虚荣、势利、自私、贪婪、冷酷,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。
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,还精细、刻薄、泼辣。
“我”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。
3、表情诵读这些语句。
4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?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?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?
五、拓展延伸——金钱观
1、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?
阅读这篇小说,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,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。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,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。菲利普夫妇的虚荣、势利、自私、贪婪,于勒的身世浮沉,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。
2、你如何看待金钱?
在金钱和亲情上,应珍惜亲情,淡泊名利。
3、探究文章的主题。
思考: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,同时又是可怜的。他们不是什么大_大恶,对于亲兄弟于勒,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,和和睦睦,共渡难关才对。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。请同学们想一想,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本文主题是什么?
六、课堂小结
同学们,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,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,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。经济的世界,金钱的关系,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,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,变得庸俗、狭隘和自私。请大家思考一下,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?
明确: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 __的金钱关系的同时,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,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,多一份温情。
结束语:与于勒相比,我们是幸运的,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,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,充满了关爱,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,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,温暖全人类!